【评论】于源春;国画家于源春花鸟画艺术特色;意气盎然即创新
作者:于源春    转贴自:于源春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已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。在他笔下,状物传神的要求已经不是难事了,而是更高境界的抒情,通过花鸟画来抒发时代之情,人民之情,是其穷毕生之力来追求的大目标。    点击数:1378

  于源春的工笔重彩花鸟画已完成了从传统型到现代型的转变。在他笔下,状物传神的要求已经不是难事了,而是更高境界的抒情,通过花鸟画来抒发时代之情,人民之情,是其穷毕生之力来追求的大目标。
  由于题材新颖,传统的国画笔法不足以表现新的内容,在技法上,于源春走的是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之路。他的国画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的技巧,又吸收了西画素描中的质感、光影和色彩的处理手法。在材料的选择上,为了更好地表现森林和花鸟的质感、光感和增强色彩的表现力,除传统的国画原料外,他还经常选用天然矿物质以及多种高温烧制的岩彩进行创作。
  诗为有形画,画为无字诗。诗言志,画尚意,意在必先。笔墨者,形而下也,是谓技。技为基础,艺为高度,道为极则。
    最近几年,在业余从艺几十年之后,于源春先生终于有了专职创作的时间,这时候,他决心变法,并坚定地放弃了他以前熟悉的笔墨手法,选择了一条更为艰苦的创新之路。他认真审视了唐宋以后中国画创作的理念方法,对惯常的静闲中和、冲淡平衡的画风进行了大胆突破,对传统造型语言的笔墨也进行了认真梳理,并合理扬弃。最终他发现传统中国画在今天缺乏的不是笔力和墨色的功夫,而在于“主观达物”和“呈于心而见于物”的物化问题。物化生硬是造型语言虽精熟但缺乏灵动之气,表现为绘画作品匠气有余,艺品低下;物化不到位,笔意散漫,表现为绘画作品苍白无力,没有震撼人心的效果。基于以上认识,于源春先生在创作中大胆追求笔墨以“意气”领之,达到以“气韵求其画,则形在其间”的目的。他下笔狂放,以意气取胜,不计细微处的真实,团墨敷陈,以神韵飞扬为主,不论稚拙与精巧。他根据这一思路创作出了一系列大气淋漓的精彩画作。例如他创作的《茶花凌寒图》,下笔大胆,不拘细节,形、意、气密布尺幅之间,让人感到气象浓郁,笔墨间浸蕴着茫茫苍苍的神韵,同时还能使人从中真切地体会到现实物象被主观虚化,主观情感也已物化为不似之形,整幅画作气势张扬又宛在目前,饱满肆意又似真如幻,物与情、神与气完全溶解浑化在一幅笔墨点线的构造里,激荡着盎然的生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