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《呐喊》 蒙克还画了许多杰作
作者:佚名    转贴自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294

  蒙克的名作《呐喊》曾在2012年创下当时的艺术品拍卖纪录。然而光鲜的背后却是蒙克鲜为人知的坎坷人生。“关于生命、爱情和死亡的诗篇”是他的艺术,更是他的人生。


蒙克1890-1892年作品《童年回忆——大门外》

  蒙克是挪威的骄傲;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,毕加索、马蒂斯等众多艺术家都曾吸收他的养料;他的代表作之一《呐喊》曾在2012年的苏富比拍卖中以1.19亿美元的天价创下当时艺术品拍卖纪录。然而,在蒙克自己看来:“自我出生的那一刻,焦躁、悲伤和死亡是围绕我的天使。”是的,蒙克的绘画中常伴有强烈的悲伤、压抑的情绪,折射出他坎坷的一生,也洋溢着他对艺术的执著和挚爱。
  1863年12月12日,在挪威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(今奥斯陆)以北140公里勒滕的一个农场里,一名男婴呱呱坠地,他就是后来挪威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·蒙克(Edvard Munch)。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,经一名同事的介绍结识了蒙克的母亲,两人于1861年成婚。蒙克出生时就比较虚弱。在他一周岁不到的时候,随家人一同迁居首都。


蒙克1881年作品《在Vestre Aker》

  1868年,蒙克5岁。不幸的是,他的母亲被肺结核夺去了生命,9年后,他最喜欢的姐姐苏菲也死于同样的疾病。而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,以及多次的重症高烧让年幼的蒙克也饱受着疾病的困扰。在他后来的创作中,如《母亲之死》、《病室里的死亡》、《病中的孩子》等作品都直接表现了他记忆中亲人的疾病和死亡。
  1880年,在克里斯蒂安尼亚工学院学习了一年之后,蒙克毅然放弃了工程师专业,决心将绘画作为他毕生的事业。年底,他被克里斯蒂安尼亚的皇家艺术与设计学院录取。1882年,他和几个同行一起在市中心租了一个工作室,并一同受到当时德高望重的自然主义画家克里斯蒂安·克罗格(Christian Krohg)的指点。那一时期,蒙克作品的形式和内容都明显受到克罗格和自然主义的影响。


蒙克1884年作品《穿黑衣的英格·蒙克》

  在1883年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一个工业与艺术大展上,蒙克的艺术首次亮相。他的《头像习作》和当时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同台展示。1885年,蒙克第一次踏出国门。他的第一站是安特卫普,在那里举办的世博会上蒙克展出了他为妹妹英格所作的一幅肖像。之后,他前往巴黎,仔细研习了卢浮宫里的丰富藏品。


蒙克1926年作品《房前墙边的自画像》

  这段时期,蒙克在室外工作室里埋头创作巨幅作品,包括《后生命的饰带》系列等。1924年,挪威卑尔根著名的Rasmus Meyer收藏开放成为一家博物馆,而蒙克的油画及版画作品是其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1926年,蒙克的妹妹劳拉(Laura)去世。同年他创作了《房前墙边的自画像》,并举办了多个展览。1927年2月,最大规模的蒙克艺术回顾展在柏林举办。那年夏天,奥斯陆国家美术馆也展出了他的289幅作品,包括油画、水彩、素描和版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