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焦点新闻 | 藏趣逸闻 | 艺术投资 | 鉴藏知识 | 藏宝名家 | 大众论坛 | 名家专栏 | 藏宝展厅 | 艺人艺语 | 收藏资讯
藏宝市场 | 影像艺术 | 作品展览 | 当代艺术 | 艺术新闻 | 名家访谈 | 名作推荐 | 推荐媒体 | 展览评论 | 推荐画廊 | 艺术分类
访客您好,欢迎访问藏宝艺术网。今天是
 大众论坛 >   返回首页 >  大众论坛
非营利艺术空间:从非营利到商业化
更新时间:2013-12-2   【字体:

非营利艺术空间 


  回首中国非营利艺术空间的发展之路,几乎可以归结为一条转型之路,从最早的翰墨艺术空间,到今年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,都没有能够在中国找到一条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生存之道。非营利不再和学术、非商业画等号,在国内特有的环境下,中国式的非营利开始变质,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探索专业的商业化空间的发展空间。
  不久前泰康空间迎来了自己的10周年庆,展览“从复兴门到草场地:泰康空间2003—”简明扼要的呈现了泰康空间10年历程。而在这10年里有多少非营利空间纷纷变身商业空间,泰康空间非但没有商业化,而且越做越大,这得益于泰康人寿的支持。
  
回首中国非营利艺术空间的发展之路,几乎可以归结为一条转型之路,从最早的翰墨艺术空间,到今年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,都没有能够在中国找到一条非营利艺术空间的生存之道。U空间的创始人之一包文麟(Waling Boers)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,至今当人们给他提起非营利艺术空间的时候,他都不知该如何去理解这个概念,这个深谙西方非营利艺术空间操作模式的荷兰人,未能将西方的经验嫁接到中国。
 
 20世纪90年代末,随着经济的发展,一些非商业性的艺术空间重新开始了民营非营利空间的探索,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和远洋艺术中心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家。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成立于2000年夏天,是由艺术家王功新创办的,中心位于三里屯,在空间上与藏酷酒吧相连,该酒吧在当时以其鲜明的文化形象,和独树一帜的设计成为北京白领阶层重要的社交场所。借助酒吧的人气,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成为了潮流时尚与前卫艺术的结合点,由于当时在北京并没有什么独立空间,所藏酷很快成为北京当代艺术的核心空间,当时几乎所有的研讨会都会在这里举办,这里成为小艺术圈子研讨和交流的最佳场所,当时的学术委员会成员有李振华、吴美纯、邱志杰、凯伦·史密斯、皮力等。不过最终还是由于经营理念、发展方向以及资金等多方面问题,使得空间走向没落。
 
 2001年在“远洋天地”项目所在有一座工业时代的旧厂房,在中远房地产副总经理许谦的提议下,总经理李明同意了由他改造旧厂房为艺术中心,当时的改造设计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操刀。2001年9月份空间正式对外开放,由于拒绝商业且极具包容性,这里曾为了许多没有机会展示才华的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地方,虽然当代艺术并不为大多数人接受,但是还是吸引了一批热爱艺术的人。废弃的厂房终归还是会被拆除的,2003年随着建筑被拆除,远洋艺术中心也不复存在。
 
 2003年9月独立策展人唐昕为新成立的泰康顶层空间策划了第一个展览“Control Z”,为期5天,此时的唐昕还延续这她以往策展人的工作模式,挑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,为他们提供展览的机会,对空间的未来还没有概念。在泰康人寿的支持下,泰康空间似乎找到了非营利空间的发展模式,当然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一个重要前提。
 
 2005年策展人皮力怀着理想与包文麟成立了U空间,皮力认为,市场化使得销售比创作更为重要,画廊所做的展览远不及美术馆和非营利机构专业,在当时他所能见到的艺术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激动人心。他说,“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不受制于商业体制的新模式,帮助艺术家实现自己的想法、完成作品。”有人认为U空间当年做的许多展览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高品质的,一位曾经在那里共做过的员工告诉本刊记者,他是在U空间意识到什么了叫做展览。后来皮力说,他感兴趣的不是营利与非营利,而是制度本身,随着赞助资金的撤离,空间运营变得难以维系,在经历了半非营利半营利的过渡阶段,U空间于2007年转变为一个专业的画廊Boers-Li Gallery。“商业也好,非盈利也好,都是实现价值的不同方式。作为一个独立的策划人,在非盈利机构下的效率会变得越来越低。与其这样,不如都是赤裸裸的商业”,皮力说。他还曾在微博上发表这样的言论,“如果非营利机构不赚钱,拱手让商业画廊来‘摘果子’,那非营利的就永远穷,就没办法再资助好专案。直言不讳地说,我们肯定是要卖的,而且比商业画廊更专业地去卖!这样才能用赚来的钱做出好展览,做出艺术来!”显然,他认为国内没有适合非营利机构的生存空间,或许这就是现实。
 
 与U空间性质转变几乎同步的还有同样位于草场地艺术区的站台中国,留学英国的孙宁本身就是学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运营和管理出身的,回国后并没有想要做画廊,成立之初的站台中国走的是非营利模式,短短一年间,最初的理想已经难以维持,用孙宁自己的话说就是基本上弹尽粮绝,所以第二年站台中国就转型为办画廊形式的空间,销售作品、代理艺术家,此举只因被逼无奈。
  
经过实践,大家开始意识到,非营利艺术空间短时期在中国很难有出路,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夏季风在谈及空间的转型时说,“民营非营利机构在中国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,诸如资金问题。很多机构会带有‘挂羊头卖狗肉’的形式,说起来是非营利机构,实际上整个行为走根本不是严谨的非营利的学术路子。与其如此,不如明确经营的方向,没必要犹抱琵琶半遮面。我们很清楚知道非营利模式现在不再适合我们了,所以最终确定改变机构的经营性质。这么说的意思并不意味着要降低我们的学术水准,只不过在持续性保持以及提升原有学术水准的前提下,同时尽可能地把潜在的商业的可能性延伸开来,扩展出去。”非营利不再和学术、非商业画等号,在国内特有的环境下,中国式的非营利开始变质,越来越多的经营者开始探索专业的商业化空间的发展空间。

 

 

  • 上一篇文章: 齐白石墓地拆迁责任在谁
  • 下一篇文章: 齐白石;艺术国际论坛(2010·北京)”
  • ?

    关于我们 | 版权声明 | 免责声明 | 联系我们

    鲁ICP备2021026626号技术
    备案号;京ICP备08046569号
   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