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傅抱石 《湘夫人》(局部·中国画) 118cm×205.5cm
在鉴定界“五老”——启功、谢稚柳、徐邦达、杨仁恺和刘九庵谢世以后,很多人都感慨:文博界在书画鉴定上从此无大家,无权威。甚至有人认为,今天的文博界专家大都没在“江湖”上行走过,赝品见得少,眼力恐怕还不如画商。文博界专家真的后继乏人?市场行家真的冉冉东升?且看业界各抒己见正.
著名美术评论家 陈传席——
不少文博专家功底不足人云亦云 “五老”时代的专家,主要的特点就是“专”,他们只看古代书画,现当代的东西一般都不看。而且,以前假画不太多,“河南造”、“苏州造”,每个地方的造假特点很明显,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。现在造假画的人多了,又采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,辨伪就难得多了。譬如印章,以前手工刻的,很容易辨认,是最可靠的鉴定手段;现在用电脑做,已经完全可以乱真,就没办法由此入手判断了。 现在的文博界专家,有的是考上大学以后才接触艺术品的,从根基上就不如“五老”那么厚;再有,“文革”期间他们也看不到作品,先天就不太足;后来也没有“五老”那样的机会,国家组织他们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看藏品,因此,后天也无法“大补”,局限性比较大。现在有一些文博界专家,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,摆出一副很权威的架势,水平却着实不怎么样——别人说真,他就说真;别人说假,他也说假。 市场上,我认为画商的水平最高。画商跟研究人员不一样:研究人员也就是说说真假,说错了饭照吃,薪水照领;而画商把真的看成假的,那他就没得赚了,如果把假的看成真的,那他就亏大了。那些学不到真本领的画商,只好改行,做得下去的,还是有些真功夫。 如果说画商有什么问题,那就是容易把真的看成假的,因为太过谨慎。其实,对多数画家而言,认真画出来的和随意挥洒两笔的作品,确实有很大的差别。我自己也搞创作,对这点深有体会。 当然,画商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清朝后期至近现代的书画作品这部分,因为市场流通量大,他们见得多。再往前推的,市面上就少了,特别是宋元绘画,大部分都进了博物馆,有一小部分清末流出了皇宫,但量太少,他们很难看到。因此,古书画方面,文博界专家掌眼还是要好一些,毕竟他们天天接触这些作品,专业性强,精力集中。
|